這裡面真是遊人如織, 像菜市場一樣熱鬧非凡。 我們往人看起來少一些的二樓去, 先看了New Guinea, Oceania 跟 Africa 的展示廳。 這裡面都是上千年的木雕,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 燈光調得特暗, 臉都要貼上玻璃櫥窗了還不見得能看得仔細。 接著又不知是不是因為燈光太暗還是這些人物圖騰等吸收了日月精華在時間的輪迴中累積了什麼力量, 真的有那麼點"黑暗大陸"的氣息, 總之在裡面越待越覺得怪怪的, 匆匆瀏覽過就出來, 來到明亮的其他廳室去。
拍了張照片意思一下
Elliot Anderson 的 in Average landscape 蠻有趣的。 他自己寫了個軟體, 在網路上用de Young裡19世紀的風景畫的標題來搜尋人家上傳的照片, 每個標題收集500張左右, 然後把它們混在一起融合成一個景, 畫面上看起來就層層疊疊的, 顏色深深淺淺, 我覺得這種層次感很特別也很漂亮。
Lake George, New York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 Stone
Twilight
Mother Earth, Chiura Obata
1912年以他剛懷了他們第一個小孩的太太Haruko當做模特兒開始畫這幅畫; 1922年時重畫, 並把畫名改為Dusk in the High Siera; 然後1928年時再度重畫, 並更名為Mother Earth。 "The solitary female figure now serves as a universal personification of nature, fertility, and maternity. The contract between the giant, centuries-old redwood trees and the small, seasonal wildflowers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cycles of nature -- and of life itself."
Vase, Weller Pottery
沒拍好, 可是我喜歡這個
拍得很不清楚, 可是我很喜歡這一組的顏色
同樣是從天花板上垂吊東西下來, 這一組我就比較有辦法欣賞--連影子也很好看啊
左圖是從二樓往下看, 右圖是來到一樓從側面看
"Art in America to the 20th century"這一廳裡的巨幅美國山水畫, 上次來時讓我印象很深刻。 那時候是這樣寫的:"用色筆調都很纖細. 沒想過風景也能這樣畫的, 這個土地, 真的都是大山大水才會有這樣的作品出現吧"。
那時根本沒看過美國的大山大水(真不知怎樣會生出此等感慨), 應該也是第一次看到美國人畫的美國風景。 如今再看這些畫, 已經完全沒有那些震撼跟感動了說。 大山大水的景, 畫得再怎麼栩栩如生, 也比不上現場的體會呀。 不知道該怎麼形容... 好像逼真之外沒有留白, 反倒讓人覺得有點空空的。
Still life with fruit, Severin Roesen
The Sphinx of the Seashore, Elihu Vedder, 1879
Recreation, Jerome Thompson, 1857
The Peaceable Kingdom, ca. 1846, Edward Hicks
因為塔樓關門的時間比較早, 所以參觀完二樓的展示品後我們就先上塔樓去, 再回來看一樓的展覽品。
一樓嚴格講來只有半邊是展示區, 有一廳20世紀現代藝術, 一廳美洲原住民藝術。 這邊有個館內的平面圖。
即使同為"20世紀" "現代" 藝術, 看得懂的跟看不懂的還是差很多。 尤其是那種抽像畫....
Jazz punch bowl, Viktor Shreckengost, 1931
這組配色就讓我覺得很漂亮
Cotton Picker, Robert Gwathmey, 1950
覺得這幅畫很棒(不知該怎麼形容這種讓人很感動的力量)。 網路上說這位畫家很常在畫裡展現他對勞工階層跟黑人的關注與同情。
From one night to another, Yves Tanguy, 1947
法裔美國畫家, 超現實主義畫派。 雖然也看不懂, 可是覺得他的畫風很"乾淨", 很有韻味。
Fist, enrico Donati, 1946
這個就.. 再研究了..
Model for Total Reflective Abstraction, Josiah McElheny, 2003
Designed to create numerous reflections of everything around it, Josiah McElheny's hand-blown, silvered-glass sculpture functions as a metaphor for the installation's theme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body. The entire gallery is incorporated literally into the piece, giving specators an experience of seeing themselves and the surrounding artworks in the multiple reflected incamations. The references to Buckminster fuller and Isamu Noguchi in the title identify McElheny's sources for the organic shapes on the platform and suggest the affinity he shares with both artists for a process roo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design.
Cornelia Parker, "Anti-Mass," 2005
這邊有個全景圖
This sculpture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charred remains of a Southern Black Baptist church that was destoryed by arsonists. In the title, Parker uses the word mass as a reference to both the elemental substanc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sacramental ritual at the center of Christian faith. The seemingly unrelated realm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are thus brought together in a metaphoric insistence on the power of creativity over violence and destruction. Parker's cube appears to defy gravity, providing a monumental object for quiet mditation and reflection.
網路真好用。 要找de Young的資料時就找到這件作品的源由了。
我看到有個人的觀後感是:"In this work I see both the fury of agressor and victim, as if this cube represents a quantified unit of human suffering." ...
我在想, 他真的是能直接從作品中感受到這樣的訊息, 還是看了解釋說明之後添加了想像的結果才能"看到"這些?
O'Keeffe的畫很好認
Lake Basin in High Sierra, Chlura Obata, 1930
Inspired by a 1927 trip to the high sierra, depicts a lake in a valley beneath Johnson Peak, south of Tuolomne Meadows. ....
不認識這位出生於日本的畫家, 但他的畫(除了上面那張 mother earth 好像還有幾張其他的)都讓人印象深刻
北美原住民文物這一區很神奇的沒什麼遊客在逛, 偌大的廳空盪盪的, 跟外面的熱鬧形成強烈的對比。 雖然燈光也暗, 但是不會有樓上非洲展區給人那種詭異的氣氛。 這些雕刻看起來可親多了。 尤其從墨西哥回來後, 更想再去看仔細點了。
(左) Effigy urn in the form of Chac, the Rain God; (右) Effigy urn in the form of the Sun God
Mexico Olmec Figures .... 900BC
Classic Veracruz Figures
Dancing figures, West Mexico, Colima, 300BC-AD300
Incised jar with eight figurines, West Mexico, Ancient Colima, 300BC-AD300
特別展覽的場地在地下室, 有時候要加收五塊錢門票, 這時的展出是Vivienne Westwood: 36 Years in Fashion。 朋友先前來過, 說這展覽的東西很怪, 好像在看homeless的穿著 -- 我們本來還在討論要不要再花門票錢去看這展覽說, 基本上我是覺得沒看過的都去看看嘛, 但等我們逛完永久展區已近博物館關門時間, 也就沒辦法看這所謂的 fashion vs homeless的穿著了。 :)
手上長眼睛的那張照片
ReplyDelete不知不覺的就讓我聯想到布袋戲的角色
哈~
版主回覆:(12/22/2008 01:23:00 AM)
這手看起來蠻俏皮的呢!
PS. 我最近開始會看著日期 想說已經一個禮拜了 Sunny怎麼還沒有po新文.. :)
"看了解釋說明之後添加了想像的結果才能"看到"這些?"
ReplyDelete...
噗~他的反應就是那種"老藝評"
反正這樣寫一定不會錯囉
這一篇真的太大份了
裡面牽涉的個別派別與年代太廣
若細分下來
可以當好幾個學期教阿
版主回覆:(12/22/2008 01:25:34 AM)
我這篇難產了好久寫不出來
本想說只是看喜歡了隨手拍下來的畫作
隨手查查畫家居然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給我做簡單摘要的...
我一邊查還一邊想說 這些妹在學校是不是都學過說...
說實話,真有點訝異
ReplyDeleteDe Young 這些2000年代左右創作的"雕塑"
對我而言,實在有點老掉牙的把戲了
他們不過在重複日韓1970年代的"物派"阿
像石頭的裂縫延伸到地上
或是Model for Total Reflective Abstraction
(參考:李禹煥 /關係項/1968年,就是將石頭放在鏡子上,讓鏡子自然產生裂縫.用來探討"物"與"物",質材與質材,"是兩個"還是"一個整體性"的關係)
燒過的木炭 (參考:成田克彦 /SUMI/1969年)
這裡有照片 (可惜是日文): http://www.tokyoartbeat.com/tablog/entries.ja/2007/09/an-introduction-to-mono-ha.html
順便一提
物派最有名的創作者之一"關根伸夫",近年來的作品就是金箔畫喔 !
http://www.galleryartcomposition.com/exhibition/sekine/nobuo_sekine.htm
點 <<可以看作品
這樣水草可知我所言不虛(金箔畫真的是蠻常見...)
版主回覆:(12/22/2008 01:40:43 AM)
我試了一下google translation日翻中.. 嗯.. 翻譯得蠻有趣的
是不是這些美國人都沒關注過日本的藝術發展啊?
還是 換個道具又是另一種創作?
那組reflection 我覺得那些銀器還蠻可愛的 不過實在不能從反射的倒影中領會出什麼
這種形生形 象生象的方式實在過於刻意..
看到那些金箔畫了 謝謝妹~
(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妹說的話呀 ^.^ )
他作了點變化 感覺比一整張的金箔要像是藝術品多啦!
有喔
ReplyDelete像物派,以前作報告就作過了
只是那時候沒出過國
也沒真的看過作品
而當時的基本知識,更是無法理解背後的哲思與社會背景
(每一個派別都有他們的理論基礎,那些都好難,物派尤其難...)
完全是憑想像......跟事實相去甚遠......
我到是覺得老美的現代美術(尤其是西岸)
最近1990年中~開始關注亞洲
得到不少好處...ccc...比如說靈感,題材...
reflection 好像是玻璃花瓶的裡面塗上"水銀"???
(印度很多這種東西,可以買回家喔)
然後營造鏡子的效果
"這種形生形 象生象的方式實在過於刻意.. "...水草說得實在很好
你真是很有天份 (文學天份,呵呵~)
很能夠一語中..."敵"
噗~所言不虛是口頭禪拉
我的講話的方式有點另類,常常弄得別人真假難辨...
版主回覆:(12/23/2008 05:37:00 AM)
看來我還是只能留在文學圈裡混啊.. 只能繼續想辦法拋藝術建築的磚了.. :)
我就是覺得看畫還要想到背後的社會意義或哲學思考或物理現象實在很辛苦喔..
不過藝術家們可能也想在純創作外也能有理論依據看起來會更有學聞吧
哈哈~
ReplyDelete被水草發現了
其實是因為又再次感冒
所以沒什麼精神寫文章
版主回覆:(12/23/2008 05:39:31 AM)
Sunny又感冒了? 多休息多保養喔!
台北今天粉冷
ReplyDelete雲林這時候是不是很冷熱溫差很大阿?
sunny多保重阿
水草那,今年冷不冷阿?
版主回覆:(12/23/2008 05:43:31 AM)
早晚很冷 白天還好耶
不過家裡暖氣開整天的就是了...
I too liked that "Cotton Picker" very much, I remember I bought the post card as well. :-)
ReplyDelete版主回覆:(12/23/2008 05:45:00 AM)
我們逛完就到關門時間了 根本沒空逛它們的store呢
現在一開始當然是文學圈囉
ReplyDelete但水草已經在尋找作者,在看別人的評論
也在聽作品或作者想說些甚麼
等到水草再認識更多作品的前代後世親戚祖輩
終究將會漸漸看出族譜中
誰是真正的珠玉,誰是做作的假鑽...
那時候就不光是文學上的感動拉~
藝術的確是需要理論讓自己看起"更有學問"
不過,有時候理論也像"文法"或"句型分析"
讓人在一堆符號中,儘快找到重點
版主回覆:(12/24/2008 04:59:10 PM)
其實也沒有耶 書都是亂看(圖書館有啥就看啥)
然後因為忘得很快 才會想要記一下書是在講什麼的..
常覺得如果年輕時有學點文學理論哲概什麼的 大概能寫出一點比較像樣的東西吧
現在還是只能靠"直覺" (因為能力不夠 我也不喜歡花時間去"探討" 或 "比較" 雖然也很羨慕人家有辦法這樣 我就很喜歡看王德威寫的評論)
找到重點.. 和便於歸類?
那應該是作品要說 還是作者要說? (嗯.. 這兩個可能是一樣的 只是我覺得前者比較是觀者看到什麼 而後者是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不過 能被歸類 其實也蠻能幫助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 很適合像我這種喜歡按圖索驥的人呢 至少有個線頭可以抓
謝謝水草和妹 ^^
ReplyDelete已經好多了
不過真的希望不要又第四次復發
to 妹
對啊!
冷熱差很多
版主回覆:(12/24/2008 05:03:08 PM)
對呀 Sunny不要再次著涼感冒了
(冬至過了是不是可以算冬天也快過了?)
趕快好起來繼續帶我們看美麗的建築跟到處吃吃喝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