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加走Hwy101往北走會經過好幾個mission。 離開SD那天, 原本是計畫著要沿途參觀mission。 可是那天一離開LA之後便嘩啦嘩啦地下起雨來。 一直到午後才終於冬雨乍歇, 讓我總算能逛個mission作結。
最開始的計畫裡, 蓋在San Diego跟Montery的中間點的第三個mission要取名San Buenaventura。 只是因為諸多種種不可抗拒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軍隊跟印第安人打仗), 這個mission一直到12年後的1782年才成立, 排名第九。
神父Serra從San Gabriel出發, 來到這個人口500的小鎮, 建立了他的最後一座mission。 當時沿海這一帶有很多印第安人的聚落, 據估計居住了不下2萬人。 這些印第安人把家蓋成圓屋頂, 有門有窗, 還有蘆葦鋪成的床。 他們不會用鐵, 只靠打火石便能建出精良的獨木舟, 可以划到Channel Islands上面去拜訪其他的部落。 他們友善, 勤勞, 又有藝術天份, 在mission的建造過程幫了很大的忙。
套句以前地理課本上的說法, 這裡算是魚米之鄉: 氣候溫和, 土壤肥沃, 加上設計良好的灌溉系統, 讓他們的果園總是大豐收。 總而言之, 這教會算得上富庶繁榮。 幸福的故事從來只有一種, 沒什麼好講的。 除了有一年(1818), 據說有人看到某著名海盜在附近出現, 嚇得神父們趕忙埋好/藏好/帶上各種貴重物品, 逃到附近的洞穴裡住了一個月等海盜走遠了才回來; 然後又因為士兵不讓鄰近的Mojave部落來此作買賣而產生一場混戰, 造成傷亡, 讓Mojave從此就是要跟神父作對。
原先蓋好的教堂在十年後燒毀, 第二棟也是現在這棟花了15年在1809年蓋好, 只是不到3年又在1812年的大地震中損失慘重。 不過神父們沒有決定搬家, 只將原建築修復補強, 繼續使用。 19世紀末, mission所在的小鎮因為鐵路開通而日益興隆, 當時的神父很有現代感地將教堂翻新以配合時代氣氛: 拆掉外圍建築, 換木頭地板, 粉刷白牆, 將窗拉長(以利照明)並配上彩繪玻璃, 將講壇後的大型精細木雕作品移掉, 用"現代設計"蓋過印第安人的原始裝飾... 一直到1957年重修時才把教堂恢復成它原來的面貌。
我在想.. 會不會, 如果時間拉得夠久一點, 這位跟隨時代潮流的神父搞出來的這些被稱做平凡模糊無特色的*現代裝飾*, 也能因為反應當代特色而留下不一樣的功過?
不知道為什麼我居然沒有過馬路到對面去拍教堂正面... 更可疑的是, 也沒有拍教堂裡面...
教堂的側門裝飾, 書上說這是"Moorish decoration", 不知這是啥? 印第安人把它當成是mission領域的地圖: 門上那兩條弧形的線代表的是流經mission兩邊的兩條河, 中間的十字架則代表mission, 上面的線則代表mission後面的山丘。
mission對面的噴泉
小城的city hall
果然資料是越看越迷
ReplyDeletemoorish 是摩爾風,就是曾統治西班牙的回教徒發展的風格
最具代表性就是:亞勃拉罕宮
http://www.wretch.cc/blog/ruiwen&article_id=5422121
吉隆坡火車站也被歸類為類似風格
http://www.skyscrapers.cn/city/asia/my/kl/kl_ancient_KLRailwayStation.htm
但是...
上面一點也不像阿
他反而像Equateur 或是 Coro 的建築
參考
http://www.venezuelatuya.com/occidente/corofra.htm
版主回覆:(12/08/2007 04:09:16 AM)
我也覺得它比較有這個Coro的感覺耶! 只是這個Coro的網頁上的照片讓我覺得 也有那麼點回教風耶.. (雖然我也沒看過多少回教建築)
摩爾風的特色是什麼呢? 廊柱的雕飾? (光看照片實在沒法歸類..)
(不過這個link幫我找到了Cordova! 雖然我還是不甚懂--請看下一篇)
打完字後
ReplyDelete再看一次照片
突然覺得
他所謂的摩爾風
是不是就是只那個木門部份
一般的門就是拱形的
而上面那個門有點彎度
(想像一下回教的門)
是這樣嘛???
版主回覆:(12/08/2007 04:10:47 AM)
如果單看門的上方的弧形 就有點回教的感覺耶! 不知書上說的到底是指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