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 2007

192 - Los Gatos Historical Homes Tour (1)

2007/11/03

The history Museum of Los Gatos


在這邊看到"historic"都會讓我帶上懷疑的眼光, 不會對"可看性"抱上太大的信心, 看到這個活動時也是同樣的反應。 不過基本上對於沒有去過/玩過的地方事物, 我還是傾向於寧可誤殺不可錯過, 很願意去試試, 於是來到快一年不見的Los Gatos downtown。

車停在Main Street上的停車場, 我們走到Art Museum買票。 都十一月天了, 天氣還是非常暖和, 陽光毫不吝惜地熱力大放送, 晒得人暖暖的, 配上秋高氣爽, 走在林蔭夾道的住宅區人行道上, 金風颯颯落葉翩翩, 實在是很舒服。

這兩日, 路上就看到很多跟我們一樣, 拿著綠色小手冊跟地圖的人來來回回走著, 流動著一幅有趣的風景: 看起來很幹練的單身女子大步走著, 老先生老太太相互扶持在十字路口研究地圖, 穿得很鄉土的先生漫步晃著, 情侶討論著接下來要去哪一家, 同行的婦女高聲調地招呼著讚嘆著..。 先不說這些屋子的歷史價值, 我覺得這就是個很有意思的"社區活動"啊, 讓人們有機會用腳走過, 停看之間也是一座城市的歷史呀。


可以參觀的六棟屋子都在走路範圍內--除了其中一家較遠外, 其他幾間都是一兩個小block的距離而已。 即使在點跟點之間的移動(我們還特地選不同的巷弄走), 看著這些美麗的房子們(同時幻想明年會不會換成它們開放給大眾參觀)也是一件很愉悅的事。 來到這邊吃飯, 不妨在飯後散個步, 在住宅區裡隨意走走。

買了票, 我們先去吃飯。 California Cafe的特價午餐很棒, 可週末沒有提供, 點了個brunch吃。 然後從離飯店最近, 也是離其他家最遠的房子開始逛起。

不知道這算是幸還是不幸, 這一家是這次活動中最值得參觀的--比其他五家加起來還值得。 不單是房子本身, 主人的種種收藏也讓人嘆為觀止。 不過通通不准照相呢, 所以通通只能拍拍房子的外面而已。

1. The Mitchell/Hamsher House

房子建於1891, 屬於Queen Anne style。 我心裡在嘀咕: 這不是Victorian嗎? 查了一下, Queen Anne算是Victorian的一種, 其他的細節, 只好有請妹解釋了。

有趣的是, 手冊上對建築物本身的著墨不多, 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寫歷任屋主的資料:在哪出生, 娶了何年何地出生的誰, 買了房子的當時職業是啥等等, 或許這就是他們所謂的"historic"吧, 雖然我是比較期待看到跟建築有關的東西啦。

現任屋主在1972年買這房子時, 這房子其實是很殘破的。 他們搬進去時沒有水沒有電沒有暖氣, 閣樓裡還有老鼠跟他們同居。 他們幾乎是胼手胝足地, 花了十五年的時間慢慢把房子修復, 同時在1999-2000年間增建了左半邊的書房跟二樓的主臥, 讓房子面積幾乎大了一倍--目前是4200square foot, 佔地1.5acre.

屋主收集古董車, 所以屋裡有好多各種車子的模型, 還有各種舊畫片, 舊罐頭等等懷舊的收集。 我則是很喜歡他們的燈, 每個桌燈立燈都好有造型, 既特別又美麗, 後來看到女主人時我幾乎就想上前去問她的燈在哪買的。 可是她滔滔不絕地跟一群遊客聊著天 ... 。

他們的廚房裡有一顆玻璃南瓜喔! 我們在其他家也都有看到玻璃南瓜, 感覺特開心。


手冊上說這顏色是"Eucalyptus grey with cream trim and red detailing"。


圓屋頂是Queen Anne Style的特徵? Anyway這部份是2000年時加的, 增建的部分有很認真地研究過, 以融入原來的風格。


偷拍的, 我超喜歡這個浴室。 大大的六角窗看出去是連綿的樹海--要是華人, 即使這絕對是置高點了, 一定也會立刻買窗簾掛上去吧。 也很喜歡旁邊的小圓窗跟裡面的彩繪玻璃。 其他還有幾處彩繪玻璃都是原先就有的喔!


從屋子外面看, 右邊上面是主臥, 下面是書房, 左邊是客廳, 裡面有四個小朋友現場拉小提琴演奏喔!


屋子後面新建的塔樓, 下面是洗衣間(不讓參觀, 所以只好從外面看), 上面是健身房。


屋子後面的花園


我有看到有人真的低下來飲水喔!


看到一張票要$30的山友一開始還碎碎念, 參觀完這一家後就覺得不貴了。 不是因為他突然領悟了建築的美, 而是因為這個! 主人收藏的古董車在長得像倉庫的車庫裡一字排開, 閃閃發亮, 看得山友流連不已, 念念不忘, 直呼值得值得。


從車庫外面往上看高處的屋子, 右邊是鋪紅磚的樓梯下來, 左邊則是小徑接到馬路上再走下來。


這可能也是主人的收集吧...


房子旁邊的游泳池, 我們站的地方是個有屋簷的開放空間(裝下30個人沒問題), 有火爐烤箱可以BBQ


再看房子一眼, 就要離開囉!

2. The Morse/Madison House

這應該是在路上你都不會想多看一眼的房子。 建於1892, 只有750square foot。 一房一廳一廚一衛浴(原本的廁所在屋外, 現在改當儲藏室), 屋簷很矮, 雖然白色的佈置看起來很清爽, 狹小的空間還是讓人覺得挶礙, 因此大多時候都是租出去的(現在也是)。 它的後面有一間小屋(沒開放參觀), 500square foot, 可是也掛著個門牌號碼。

雖然小到送給我我也不想要, 可是據說它好像也是某種古蹟, 要改建什麼的都要申請許可才行, 所以大抵上是不會再怎麼動了。

這個建築型式叫National Folk sytle -- 聽起來就是沒什麼特色的美國style...




3. The Thomas Ham House

建於1910年, 屬於Colonial Revival Style -- 又因為它的雙層屋頂的特色, 屬於Dutch Colonial。

2050 squre foot, 兩層樓, 房間都小小的, 除了廚房有remodel過之外, 大抵上是原汁原味的。 主人收集了很多那種青藍色的磁器, 裝飾得頗藍色調。 這邊也有一組看似高中女生在拉小提琴, 不過常會停下來跟工作人員聊天。


"painted gray with white trim"


屋子後面


有個很大的游泳池

4. The William and Anna Blank House

這房子建於1891年, 也是National Fold sytle(還是看不出來這個style的特色到底是什麼)。 只有一層樓, 一個主臥, 廚房餐廳客廳跟一個螺旋梯上去的loft(沒有開放參觀)。

手冊上說的"heavily remodeled"不足以形容我進門後看到室內時的驚訝: 這可整修得比我家還新呀! 家具擺設很簡單, 現代感十足, 加上廚房跟倆廳之間呈L形的空間都沒有隔間, 又有天窗, 很是明亮乾淨。 這種保留了門窗地板但室內卻煥然一新的整修法...? 不過百年實在不能算上是historic, 加上人跟房子一樣都是活的, 不讓人與時精進也不合理, 怎樣定義historic, 也就難說了吧。

房子後面有個跟車庫相連的guest house。 之間有任屋主是音樂家, 在1991年時蓋了這個小屋給他的樂團練習用, 1997年現任屋主幫它加了浴室跟火爐, 變成guest room跟office。

現在的屋主是1的第N任屋主的兒子(他1948年高中畢業時就住在1裡面), 而音樂家之前的那位屋主在買此屋之前曾租過3。 這些屋主的故事聽篇讀下來其實也蠻有趣的, 他們大多從中西部來, 落地生根後也就在這一帶打轉, 來來去去都是可以連上關係的在地人。 一個可以追溯百年的歷史, 一場可以幾句話帶過的人生, 因著一幢幢的房子被紀錄被複述, 或許, 這才是他們所謂的historic迷人之處吧。

在這一家演奏的一組女生, 一個拉小提琴, 一個吹長笛。


"Painted blue with white trim"






屋子的後面


guest room

逛了四間就四點了, 人家要收攤打烊了, 只好明天再來。 禮拜日調了時間, 時鐘往回撥一個小時, 我們照平常作息的結果就有賺到一個小時的悠閒感, 在Santana Raw吃了午餐, 逛了Farmer Market, 才悠悠地來逛最後兩間房。

5. The Leroy Wright House

這種叫做Neoclassical Cottages的定義是專給bay area這邊用的-它有古典的味道卻不像東岸的定義一樣有那些巨大的古典柱子。 它既有Craftsman style的某些特色(建材, 細節), 在某些方面(屋簷, 門楣等)也跟Queen Anne Cottage很像。

哎, 好吧, 手冊上這樣寫, 但看看就好, 因為不管這個那個, 我通通不懂呀。 我常想*風格*這種事怎麼是能歸納的, 它不該是各種細節融合的結果, 異中求同, 同中求異, 時代和文化, 建材與施工等等的混合, 總之, 可不像地質年代一樣壁壘分明, 看岩層就能說故事啊。

這是3的第一任屋主的女兒在1908年蓋的。 裡面的格局以一條瘦長的長廊畫開來, 右邊是客廳, family room, 餐廳跟廚房; 左邊有三間房, 作為書房健身房跟主臥。 右邊各廳之間是用拉門隔開的--這是原先的設計喔! 我一直覺得這種拉門好用又不佔空間, 平常時收到牆裡, 空間一下就開闊了。 客廳下面有個小酒窖, 不知是有空調還是在地底的關係, 裡面真的很涼爽, 是讓人會想要把琳琅滿目的美麗酒瓶們拿來喝一杯暢飲的清涼感。

這家的主人好像蠻喜歡亞洲的東西的, 客廳的小茶几看起來是個箱子, 上面寫著我看不懂的草書, 有佛像頭, 兵馬俑, 清代服裝的雕偶等等。

車庫跟房子隔著後院相隔, 樓上有個一廳一廚一房一衛浴的小guest room。 前不久在San Ramon的Shapell看到這樣的設計還驚為天人--說真的整體空間看來不是很漂亮, 但*有需要*的時候還真是好用! 這原來就是兩層樓的建築是1908年蓋來當馬車房的, 如今的guest room當年可是拿來放稻草的喔!

這一家現場演奏的是電子keyboard, 流暢的琴音加了點echo, 迴響在明亮的空間裡, 感覺很棒。 這位先生彈的曲子都不難, 卻還是自娛娛人得很陶醉的樣子, 害我很想來問問, 明年我可不可以也來當*musician* ...


"painted grey with white trim"


從酒窖出來的花園小徑


從車庫上小房間外的平台往下望, 窗子裡是彈琴的先生的背影


參觀動線是從照片左邊的廚房出來, 進到右邊的房間區。

6. The Dexter Pierce House

同樣也叫做Queen Anne style, 這家跟第一家實在長得不是很像喔.. 。 這家建於1894年, 後面有個當年用來當boarding school的房, 現在在整修中。

除了第一任屋主外, 接下來的三任屋主都是在這房裡住到壽終正寢-第二任還是以90歲的高齡! 不過第四任就只住了幾個月就沒了。 就這點而已, 這房子該算是風水好還是不好呢?

地下室是個功能完整的起居間-有套房, home theater, 還有書櫃書桌跟遊戲室。 不過感覺很潮, 又暗, 空氣很不好。 一樓是一般的廳, 二樓有三間房。 雖然remodel過(門窗地板molding都是原來的), 看起來還是有點老。 我聽到有個人跟工作人員說, 裡面的裝潢佈置跟上一次開放參觀時不一樣, 工作人員笑說, 不同的屋主會做不一樣的佈置, 每一任屋主都會對屋子做點什麼, 不同的個性這樣一代代做下來, 每次換手後就會有不同的風貌。

這裡的每間房都上了不同色的油漆, 淡淡的藍, 綠, 粉, 紫, 黃, 看起來很活潑。 廚房應該是新整修過, 整齊乾淨得讓我想抄下來當範本。 一樓後面還有個木頭搭起來的平台, 往外可以看到一點點的downtown跟很多很多的樹, 和遠方的山谷。

最後跟工作人員問到這個活動時, 才知道灣區好幾個城市都有類似的活動, 一般多在春天。 雖然除了第一家外, 好像是在看人家賣房子時的open house, 但總體而言還是蠻有趣的, 下次還要來去參觀。

台灣是不是有可能辦類似的活動呢? 古宅, 古街, 讓現代人與其一起呼吸。


"painted yellow with white trim and gold leaf and Spanish sand detailing."




房子後面的平台處


開放參觀的幾戶前面也擺了古董車一起供人參觀





第一天除了買票, 我並沒有在這個museum裡多停留一點。 第二天停了很久, 因為會場提供了很好吃的餅乾, cheese, 小泡芙, 跟飲料。 邊吃邊喝邊欣賞掛在牆上的油畫。 不知道畫者是不是當地人, 可是畫中的風景一看就知道是這邊的海邊, 這邊的山坡, 很在地的風情。 絕對不是大師級的作品, 卻親切得讓人感動, 喝了多少杯飲料就看了多少遍, 最後開始利誘山友去學油畫。

”我出錢給你去學油畫好不好? 你一個禮拜只要畫一張就好。 不能去寫生沒關係, 你可以看我的照片畫。"

山友當然是抵死不從, 推拖說畫水彩畫就好。 我一年多前就預備好的水彩筆水彩顏料調色盤都還沒拆封呢!

後來我們在最後一家停留了很久, 因為現場演奏的是豎琴。 小女生臉上長滿了雀斑, 一臉無聊狀, 彈得七零八落的, 可是遮掩不住豎琴美麗的聲音。 我應該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看到被彈奏的豎琴吧, 長得如此典雅, 腦中浮現起白衣長裙翩翩, 手指靈巧如雀飛的希臘羅馬神話故事。

"要不然這樣好了", 我嘆了一口氣跟山友說, "你就想辦法更努力工作賺錢好了, 我就不上班了。 我自己去學油畫學豎琴學古箏, 每天練琴看書寫書法, 還可以三餐煮新鮮的飯菜給你吃, 這樣好不好?"


The Art Museum @ Los Gatos, 建築很有southwest的感覺



20 comments:

  1. 沒想到nachtluft對建築這麼有興趣呀?我則是,沒有人的建築/古城....就沒有興趣,有人才有興趣啦.呵.


    版主回覆:(11/13/2007 04:18:07 AM)

    哈 我對什麼都有興趣 不過通通都是牆外漢啦(連門外漢都不是). 是呀 因為有人居住其間 不論是視覺跟感覺 都有意思多了!

    ReplyDelete
  2. 努力工作賺錢的主意最棒了
    三不五時還要購買彩卷還有不可錯過摸彩
    真希望我可以快點擠進"退休一族"
    哇哈哈 ~ 每天這樣想想,離退休又更近一點了
    話又說回來
    真正到可以退休了,要我畫畫煮飯...嘿嘿嘿,再說再說拉...哇哈哈...

    水草這篇過得好充實喔
    我得打起精神來留言

    (以下是我邊看邊跟書呆討論結果)

    Queen Anna 風格其實有兩個
    一個是真正的英國Queen Anna (在十八世紀初).Queen Anna 一般認為是英式巴洛克家具的代表.

    另一個Queen Anna
    是在19 紀末期.美國的Queen Anna 大多屬於這種.

    這個美國的Queen Anna 的特色是甚麼,書呆說也不太熟.不過一般人認為美國的Queen Anna 屬於後期維多利亞風格,已經逐漸趨向"怪"的方向.不像1860年代前後20年間,講究均衡優雅,Queen Anna 反而是更多希奇古怪的塔與樓,更加不規則的窗與結構.


    版主回覆:(11/13/2007 04:22:48 AM)

    啊 要把這段話抄起來做紀錄!
    (我好像在哪有看到說不對稱..)
    是不是東西到了美國就會走調--或說創新或融會貫通...

    風格是不是有分建築本身跟傢俱?

    ReplyDelete
  3. 非常能體會玻璃南瓜的心情
    在意外的場合,看到自己喜愛的東西
    最是叫人振奮

    "要是華人, 即使這絕對是置高點了, 一定也會立刻買窗簾掛上去吧"...
    哇哈哈...
    你要笑死我了
    這句話我也常講也

    那個Dutch Colonial的屋頂
    就這麼神奇的
    在印尼非常之常見(曾作為荷蘭的殖民地)
    我非常喜歡
    水草下次有機會到印尼
    再來印證一下
    (不過印的都是用紅瓦片)
    The Thomas Ham House 的地一張圖
    有像魚鱗的,這種鋪法也有傳進台灣,叫穿瓦杉
    http://www.dm.ncyu.edu.tw/vr/vr02_map/004/004-04.htm (倒數第二張照片)


    版主回覆:(11/13/2007 04:35:59 AM)

    *魚鱗*為什麼會叫做穿瓦杉?

    我讀到後來 發現每一家的屋頂都有在手冊裡提到--我笨笨的看不懂它在寫什麼 直接跳過去 後來也沒力氣補了.

    屋頂對於風格或結構也是有意義的嗎? 待我有空再來補一下

    ReplyDelete
  4. 為了證明我有仔細看
    第4棟The William and Anna Blank House
    那個National Folk...是這樣嘛?
    National Folk 是美國早期建築風格(就是因窮而簡風)
    在東岸更加常見

    "一個可以追溯百年的歷史, 一場可以幾句話帶過的人生, 因著一幢幢的房子被紀錄被複述"...
    這句話真是打動我心
    這就是我愛老房子的理由
    只有故事,沒有場景,無論如何都嚴重的缺撼


    版主回覆:(11/13/2007 05:04:55 AM)

    妹, 不用仔細看啦.. 我都是*抄書*的而已 盡信書不如無書 可無書我又無從了解起.. 所以它這樣講我就這樣信啊..

    抄在這裡: There were six families of National fold houses;
    這個是2
    One family, of one-story, side-gabled houses with low-pitch roofs two rooms deep is called massed-plan, side-gabled
    這個是4:
    The house appears to belong to the gable-front-and-wing family. It's possible that the front gable on the right was added before 1928. The gable visible in the center rear is due to the loft addition in the late 1980s.

    ReplyDelete
  5. 第5棟The Leroy Wright House
    水草提到
    "我常想*風格*這種事怎麼是能歸納的"...

    書呆說這句話讓他想到
    錢鍾書曾說過 (別問我錢鍾書是誰)
    詩歌中江西詩派最好用典,歷來的箋註家對黃庭堅的詩集,總是疑神疑鬼,怕冷不防又漏了那一個典故...(大致如此)
    風格也如典故
    可以不知道但也喜歡,無奈人就愛自找麻煩,總想要揭開那層紗
    只能說...懂得越多,你對那些同中求異異中有同,越能感受的妙處何在(?到底在說啥?)


    版主回覆:(11/13/2007 05:11:25 AM)

    我只看過錢鍾書的"圍城", 很好看喔! 我也愛他老婆的書.
    典故啊 風格啊 分析啊 理論啊 派別啊 應該就是給學富五車的人可以表現的舞台吧..
    這種東西要經年累月地接觸經營才有辦法窺得其中奧妙吧
    我只能當外行人 偶爾湊湊熱鬧 呵呵

    ReplyDelete
  6. 我也喜歡看美麗的建築...
    每棟建築的故事,也是令人好奇。


    版主回覆:(11/13/2007 05:14:36 AM)

    有故事的建築 真的特迷人呢!
    KC在LA可以去看看萊特的建築喔!

    ReplyDelete
  7. 是阿
    家具跟建築是不大相同的領域
    一般而言
    建築比家具固定且容易

    建築的話,維多利亞時代之前幾乎是沒有英國的舞台
    家具的話
    英式德式的家具,會將人搞得霧煞煞

    是阿
    屋頂,柱子,都是判斷的重點

    美國太大了
    當然會走調...阿不...是創新...

    那個...英文
    要翻譯拉
    不然人家我會...看沒拉


    版主回覆:(11/15/2007 06:12:52 AM)

    傢俱.. 我只分得出越南店很厚重的風格 跟現代一點的(比方IKEA)的簡單風格..

    柱子也有分風格嗎?

    英文啊.. 我要是翻得出來 就不用直接抄了呀..

    ReplyDelete
  8. 穿瓦杉喔

    應該是"穿瓦衫"吧?
    我上面打錯了
    不過有些網頁是那樣寫

    原意應該是"穿了一件瓦片的衫"(用閩南語發音)

    盡信書不如無書
    聽聽就好
    嘿嘿嘿...


    版主回覆:(11/15/2007 06:20:28 AM)

    台灣哪邊可以看到這樣的瓦片啊?

    ReplyDelete
  9. 我看了半天
    才看到national fold houses...
    嗯...那是甚麼?
    在來去問問說


    版主回覆:(11/14/2007 06:48:36 AM)

    妹 那是typo啦 打錯字了
    national folk houses ...
    (嗚嗚嗚 都半夜11點了我還在工作... 留言明天再回喔)

    ReplyDelete
  10. 穿瓦衫在德國也看過,請參考 http://photo.xuite.net/namaste.sirius/828149/8.jpg


    版主回覆:(11/15/2007 06:18:53 AM)

    這麼近距離的看 突然覺得有眼熟感耶! 是不是其實蠻多地方有的呀?

    ReplyDelete
  11. 妹 to 吳哥 & 水草November 13, 2007 at 2:56 PM

    to 水草

    有一個網站
    不知水草看過否?

    http://jan.ucc.nau.edu/~twp/architecture/

    值得參考說

    to 吳哥

    呵呵~吳哥也來玩了,真好

    本來建築風格這回事
    就是你傳來我傳去
    越比越有味道

    其實...馬祖芹壁也有受洋樓影響
    文化這樣不著痕跡傳來傳去
    人的視野越來越開闊
    我很喜歡這樣
    (重點是不著痕跡囉)


    版主回覆:(11/15/2007 06:24:39 AM)

    這個網站有好多照片喔! (還沒看解說 先看起我有實地見過哪些建築).. 我真的認得出來的 只有那個pueblo Revival...

    不過.. 不著痕跡.. 就不能認出*風格*了呀... :) 又或者 留給有心人更多*考據*的工程.. :)

    ReplyDelete
  12. 穿瓦衫的話...
    我看來看去
    應該是台中最多
    日據時代,台中的洋樓一向是最前衛的

    柱子喔
    嗯...新古典風格(或希臘復興風格),柱子就是一大重點

    英文喔
    呵呵~水草這樣說讓我鬆了一大口氣.那我就更有理由不要去記英文原文了

    阿 ~ 我指得不著痕跡是指:不能生吞活剝
    要融合要融合...
    "保存固有,吸收他人長處而光大之"...是那個意思說


    版主回覆:(11/16/2007 07:22:25 AM)

    我好像沒怎麼去過台中說.. 本以為在台灣時已經看過很多的名勝, 看了妹的介紹才知道 古蹟看得還不夠.. 呵 那時候還不懂啊

    柱子就看柱頭嗎? (是的 吳哥今天出的義大利有提到) 台灣的還可以看柱身的雕飾吧?

    英文啊 還是會每個字都認得 組合起來不知在講什麼...

    嘻嘻 不著痕跡的才會是最美吧 :)

    ReplyDelete
  13. 仔細翻一下去德國的相片,很多屋頂都是穿瓦衫,請參考
    http://photo.xuite.net/namaste.sirius/828149


    版主回覆:(11/16/2007 07:25:20 AM)

    這在德國(或歐洲)很普遍嗎? 是從那邊傳進台灣/美國的嗎?

    ReplyDelete
  14. 嗯...在這講怕被吳哥偷學去
    我傳私訊給你好了

    噗~開玩笑的拉

    柱頭喔...就4大柱頭到20世紀出才有變化
    不過一般看風格的時候
    有時候要看"柱子的排列"

    比如說義大利的romanesque必有一堆假柱
    帕拉底歐風格(Palladio),柱子也是一重點
    文藝復興之後,米開郎基羅首創不實用的假柱,影響矯飾主義跟巴洛克
    貝里尼的巴洛克風,加一堆西班牙螺旋柱
    波洛里尼更有代表性,柱子總在意外的地方
    新古典主義有如雄壯的希臘神殿,柱子更是少不了
    ...
    ..
    .
    暈了嘛?


    版主回覆:(11/17/2007 05:30:47 AM)

    啊.. 蝦米蝦米蝦米蝦米蝦米?????
    這個.. 那些詞.. 好像都有見過面 卻相見不相識...

    ReplyDelete
  15. 要看柱子?
    好好,等我明天星期天把朋友要去尼泊爾聖母峰基地營行前說明會的介紹影片剪好,再來p 一篇義大利的柱子
    那個秋水堂賣的昭君出塞崑曲最後一張在我家裡,怕失傳,所以要燒一張等水草回台灣或我朋友回美國再寄給你


    版主回覆:(11/17/2007 05:32:40 AM)

    對對對 有圖有真相 這樣才知道什麼是什麼!
    這個秋水堂聽起來是好地方耶 下次有去台北要去見識一下 先謝謝吳哥喔!

    ReplyDelete
  16. 義大利巴洛克2位大師:貝里尼 & 波洛里尼
    吳哥這次看了貝里尼
    好像沒看到波洛里尼

    不過沒關係
    阿家有去符茲堡,吳哥好像也有去吧?
    (阿家:http://www.wretch.cc/blog/lingade&article_id=2437193)
    符茲堡的祭壇部份 (中間掛一個耶穌的那間)
    就蠻接近波洛里尼(連貝里尼的西班牙螺旋柱都有了)
    再一併整理出來吧?


    版主回覆:(11/17/2007 05:45:50 AM)

    看來我只要等著就好了... :)

    ReplyDelete
  17. 吳哥看了尚派的出塞囉
    好看吧?

    ReplyDelete
  18. 貝里尼,看了不少作品,不過快忘了
    改天再整理看看
    符茲堡有去囉,我真要回想一下是哪一個
    因為德國都是堡,還好沒去漢堡,但有吃漢堡
    尚派的出塞還沒看,秋水堂真是好地方,好多片子,昨天晚上去賣床到半夜,好睏
    最近又忙,下星期要去桃山與克拉業山,找時間好好觀賞出賽,漢唐樂府的洛神賦與艷歌行這兩天大概會寄來吧?已經劃撥了2星期了,每次打電話都是團長的語音留言.


    版主回覆:(11/17/2007 05:43:23 AM)

    我已經開始好奇吳哥的職業了.. 怎麼又賣床又帶團出國考察又有時間爬山? 真羨慕!
    吳哥怎麼不四秀一塊走 只走兩顆?

    ReplyDelete
  19. 符茲堡在這兒啦
    http://blog.xuite.net/namaste.sirius/wuco/13003826


    版主回覆:(11/17/2007 05:45:05 AM)

    有看到有看到!
    雖然我很少很少留言 可是我都有準時去看吳哥的網頁喔!

    ReplyDelete
  20. 四秀一次走兩顆就可以了,
    一次走四顆太累了,光想著攻山頭是沒景可賞的
    所以一次兩顆剛好,慢慢來
    不過枯水期到了,新達與品田雖然以前走過等明年五月品田東鞍斷崖的雪融了再去走一次


    版主回覆:(11/17/2007 09:24:18 AM)

    我總覺得 一趟路那麼遠 都去了 不*一網打盡*實在可惜說.. :)

    ReplyDelete